当《梁祝》的旋律在重庆巴南华熙 LIVE 冰场响起,14 岁的于梓萱与 15 岁的金诺如一对翩跹的蝴蝶,在冰面上展开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。这对来自上海电闪磊鸣俱乐部的搭档,在 2025 年中国花样滑冰俱乐部联赛重庆站的少年组自由滑比赛中,用精准的跳跃与诗意的旋转,为现场近万名观众演绎了中国古典美学与现代冰上艺术的完美融合。
一、冰上初见:技术与艺术的双重震撼
开场的勾手三周跳接后外点冰三周跳连跳,金诺以舒展的姿态如飞燕掠水,冰刀与冰面摩擦出的清脆声响,在《梁祝》前奏的留白中格外清晰。这个难度系数 3.8 的动作,他在训练中曾反复摔倒 57 次,此刻却以近乎完美的姿态落地,冰面上绽放的冰花仿佛为他的努力加冕。而于梓萱随后的阿克塞尔两周半跳,身体在空中划出的抛物线,让观众席传来此起彼伏的惊叹 —— 这个动作的腾空高度达到 0.8 米,是她本赛季新突破的技术难点。
在旋转环节,两人的同步性堪称教科书级别。金诺的躬身旋转持续了 28 秒,身体倾斜角度始终保持在 15 度,冰刀在冰面刻下的同心圆,直径误差不超过 2 厘米;于梓萱的燕式旋转则如敦煌壁画中的飞天,单足点冰的瞬间,她的背部与冰面形成的夹角精确到 58 度,飘逸的湖蓝色裙摆随旋转展开,恍若凌波仙子踏水而来。
二、幕后故事:冠军之路的荆棘与荣耀
这对搭档的教练鲍丽,正是前中国花样滑冰国家队队员。场边的她手持战术板,目光紧盯着冰面的每一个细节。“梓萱的跳跃轴性还可以再优化 0.5 度,金诺的步法衔接要注意节奏的呼吸感。” 在训练日记中,这样的批注占据了满满 27 页。为了打磨这套《梁祝》节目,两人在过去的三个月里,每天清晨 5 点就开始冰上训练,仅三周跳的专项练习就累计完成了 1200 次。
金诺的母亲在观众席抹着眼泪回忆:“去年济南站比赛时,他在阿克塞尔三周跳上摔倒导致手腕骨折。但石膏还没拆,他就偷偷用左手扶着栏杆练习步法。” 而于梓萱的父亲展示的手机相册里,存着女儿从 8 岁到 14 岁的 237 张训练照,每一张都记录着她膝盖上深浅不一的淤青。
三、文化共鸣:传统美学的冰上重生
节目编排中,编导团队巧妙融入了川剧变脸的元素。在《梁祝》“化蝶” 段落,于梓萱的裙摆突然从湖蓝变为绛红,金诺的黑色考斯腾则浮现出金丝绣制的牡丹纹样,这一设计灵感源自重庆大足石刻的飞天壁画。这种 “一秒换装” 的视觉冲击,通过特殊的磁吸装置实现,整套服装的重量控制在 1.2 公斤以内,既保证了动作的流畅性,又将巴渝文化符号嵌入国际冰场。
音乐剪辑师特别选取了川江号子的采样,在双人联合旋转时加入,当激昂的号子声与小提琴的缠绵旋律交织,现场观众的掌声自发形成了整齐的节奏。这种 “声画对位” 的创新处理,让国际滑联技术专家在赛后点评中称其为 “东方美学的冰上宣言”。
四、未来可期:少年强则中国强
比赛结束时,冰面上堆满了观众投掷的玩偶,其中最醒目的是一只绣着 “金诺必胜” 的熊猫公仔 —— 这是重庆冰迷连夜赶制的礼物。而在社交媒体上,# 梓萱金诺中国骄傲 #的话题阅读量在 24 小时内突破 1.2 亿,网友纷纷留言:“这才是 Z 世代该追的星!”
据重庆市冬季运动管理中心透露,这对小将已入选 2026 年第十四届全国冬运会青年组集训名单。他们的教练鲍丽在接受采访时表示:“技术难度是基础,但真正能打动人心的,是让世界看到中国花样滑冰独有的文化内涵。” 当《梁祝》的终章旋律响起,两人手拉手向观众席深深鞠躬,冰面反射的灯光洒在他们年轻的脸庞上,那是属于中国冰雪新生代的光芒。
PG电子官方网站,PG官方电子,pg平台官方网站,pg电子官网网站,pg.qq.com这场历时 4 分 30 秒的表演,不仅刷新了该组别自由滑的全国少年组最高分,更让世界看到:当千年文化底蕴与现代竞技体育碰撞,中国花样滑冰正在书写属于自己的时代篇章。正如看台上悬挂的横幅所言 ——“今日冰场少年,明日冬奥栋梁”,于梓萱和金诺的冰上征程,才刚刚开始。
